因为热衷于具象绘画,而坚持走到现在,用情至深,绘画创作已是生活的一部分,就像鱼儿离不开水。
我并非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家庭,我常常被误以为是在父母的艺术熏陶下成长的艺术家,但关于我的信仰和艺术的悟性却是我家人影响给我的,而我只是凭借领悟力和非同寻常的毅力走到现在。我出生在浙江一个靠海的地方,那里民风朴实而纯粹。我的孩童时期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天真而浪漫,在这自由自在充满快乐的环境下,使得我的天性在那一阶段完全得到解放。光屁股在海里游泳,像小猛兽一样在山林里奔跑蹿跳,也会躲在房子墙角盯着太阳看,直到太阳变成深色,然后换另一只眼睛看的奇怪举动。裤子摔破了,奶奶会用针线在上面绣一朵花。吃完带鱼,奶奶会将带鱼的头骨拼成一只仙鹤。童年尽管美好但其实离绘画道路有些遥远。将我带进艺术大门的是我的内心选择,还有关键时刻的几位恩师,有时我也相信可能是老天的安排。进了美院我开始研究油画材料,开始看美术史,看中世纪至今的各个出色的大师,从中找寻自我。美院期间受乔托 蒙克 巴巴的影响较多,这一时期画了一系列早期意象人群组画,那个阶段岁盲目但却非常的独特,那些画面至今看起来都那么的难能可贵与众不同,那些臆造的人群,惊讶的表群,古典色与构成感的大胆融合,现在看起来也蛮有意思,并不青涩,那或许是那个学生时代内心呐喊的一种表露吧。到了2006年我开始受俄罗斯和法国现实主义影响,加上少量的外出经历,画了《赶着大提速列车的早晨》,《声音》,《奠基者》等多幅大场面的作品,作品也在那个时期被广泛认可和认识。但那时的我内心却是迷茫的,深知还可以更好。2006年美院毕业,我给自己写了一句话:我为油画而生而死。话有点大,但不假。为了证明自己,2007年初我只身前往北京寻找艺术的突破点,每天画十几个小时,十年如一日,一待就是10年,这10年经历颇多,感慨万千,阅历像我的画面一样,最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,从开始的现实主义题材转变为新古典主义的手法,直到2012年的大民国系列的初现,我的探索痕迹逐渐的被我掌控,它们或消失,或变成了我自己的东西。艺术道路是一辈子的事,根据我自身的认知特点,我无法估计我下一个系列阶段会研究啥,或者将来会是怎么一个作品面貌,如果出现新的东西,一定是源于认知的客观发生,中国具象绘画与西方具象绘画的融合与新的可能是我比较关心的,前辈们做了多少并不是太重要,重要的是,我们还能做什么,我们要怎么做。如果观众在看30岁画家的作品,就能看出他40岁 60岁的作品面貌,那我觉得他真的有点遗憾,因为不断的重复是多么愚蠢的事情,我时常告诉自己,起步晚没关系,在于坚持不懈的推翻自己认识自己。因为你拥有别人所没有的艺术特质与灵性。这个时代存在着众多无病呻吟的绘画形式,那都是无法触动我的内心的。此生就为画画而活吧,但愿你们在想到我的时候,是常常传达美好的且又执着于绘画的那个人。
此次展览是继2015年北京今日美术馆《陈承卫-另一个我》大型个展之后的又一次重要展览,首先要感谢家乡政府相关单位对此次展览的支持和帮助,我也希望能够为家乡的艺术文化传播建设做一点微薄之力。
2016年8月,写于北京